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入伏是什么意思啊?三伏天的由来与防暑指南

入伏是什么意思啊?

每到夏天,总听人说“入伏了”“三伏天来了”,但入伏是什么意思啊?其实,“入伏”是指进入“三伏天”的第一天,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期的开始。按照传统历法,从夏至后的第三个“庚日”开始算作初伏,今年(参考文章)的入伏时刻是7月16日。伏天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通常持续30到40天,这段时刻高温高湿,民间常说“热在三伏”,防暑降温成了头等大事。

三伏天是怎么计算的?

你可能好奇:入伏的具体日期为啥每年不一样?这和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有关。天干(甲、乙、丙…癸)和地支(子、丑、寅…亥)组合成60个“甲子”,用来标记日期。夏至后的第三个“庚日”(带“庚”字的天干日)就是入伏首日。比如今年夏至是6月21日,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,因此这天入伏。初伏固定10天,末伏也是10天,而中伏可能是10天或20天,今年中伏就有20天,三伏总共40天,堪称“加长版”蒸烤模式!

为什么三伏天最热?

虽然小暑、大暑听起来很热,但三伏天才是真正的“高温王者”。这段时刻太阳直射北半球,地表吸收的热量不断累积,加上夏季雨水多、空气湿度大,人体感觉闷热难耐。不过专家也提醒,极端高温不一定出现在中伏,但三伏期间整体气温高、持续时刻长,稍不注意就容易中暑。尤其是老人、孩子和户外职业者,要格外当心!

入伏后怎样科学防暑?

知道了入伏是什么意思啊,更要学会应对。这里分享多少小妙招:

1. 避开高温时段: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尽量少出门;

2. 及时补水:别等口渴才喝水,绿豆汤、淡盐水也不错;

3. 饮食清淡:多吃瓜果蔬菜,少吃油腻辛辣;

4. 物理降温:穿浅色透气衣物,适当使用空调(温度别低于26℃)。

划重点:入伏是盛夏的信号

现在你明白“入伏是什么意思啊”了吧?它不仅是传统历法的聪明结晶,更是提醒我们:酷暑来了,健壮第一!今年三伏长达40天,从7月16日到8月24日,记得提前备好防晒霜、藿香正气水,和家人一起安然度夏。你还知道哪些入伏习俗或防暑技巧?欢迎留言分享!


返回顶部